精心呵护培育腾飞的瞪羚 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进军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媒体要继续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要求,12月20日,济南报业集团正式启动“总编辑走进高新区”活动,勇于担当,不忘初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化践行“走转改”。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为全市科技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主阵地,济南高新区在产业布局上有哪些创新?在科技创新中有哪些平台?在招商引资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在人才聚集上有哪些优惠政策?在园区建设上有哪些不凡之举?
连日来,济南报业集团8位集团领导带队,深入高新区各个园区企业、深入采访一线,记录发展历程,传递基层声音,反映群众期待,感受管理者的精准服务,见证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发掘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撑和力量之源。即日起,本报为读者带来“总编辑走进高新区”大型系列报道。
室外,小雪,冷风。
12月21日。坐在17层会议室的靠窗处,济南晶正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脱去外套,指了指角落的空调、饮水机,拍了拍舒适的座椅,说:“整个17层的所有会议室全是高新区管委会免费提供。”
免费提供的还有位于二楼的全球视频会议室。园区所有企业都可以在此和全球任何角落的合作伙伴即时视频通话,信息瞬间送达全球。
像晶正这样享受着高新区精准服务的企业目前已有21428家。在科技部最新公布的14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济南高新区列第18位。这是一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有着自己的速度和激情。
改革的力度
空间扩大超一倍,权力下放数千项,服务部门“N合一”
10年前,当胡文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济南高新区时,高新区还是“袖珍型”的。2006年,很多留学归国的创业人员只能“蜗居”在华能路的留学生创业园里。后来,有了齐鲁软件园,有了济南药谷,又有了临空经济区……
“刚开始,齐鲁软件园只有几十家企业,如今已有1750家!”胡文认为,高新区的扩区,不仅是地域空间的扩展,更是为产业留余地,让企业看到前景和未来。“比如说新加坡,经济发展很好,但是让你去新加坡从事农业,你去吗?肯定不去,没地方啊。大池子,自然有大鱼,这是聚集作用。”
大空间才有大战略,大战略才有大格局,大格局才有大视野,大视野才有大跨越。胡文的感叹,不仅因为济南高新区大刀阔斧的扩区,还因为高新区电光火石般的权力下放和决不退缩的体制机制改革。
扩区,解决空间不足。2016年,济南市委、市政府新划给高新区代管面积达175平方公里,超过高新区原有的143平方公里。只有扩区,“一区两城两谷”的产业空间布局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放权,解决效率不足。济南高新东区商业发展中心投资促进部副部长陈学锋认为,上海百联奥特莱斯能如此迅速地确定落户高新区,“市直部门刻制49枚2号章交给高新区使用”的放权举措居功至伟。不仅如此,市直部门还将3250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给了高新区。
今年4月25日,百联集团董事长来济南高新东区实地考察,这是双方第一次正式接触。9月12日,双方签署入区协议;10月28日,项目用地出让进行公告;11月30日,百联集团和华昱置业共同体以底价摘牌;12月2日,签署土地成交确认书;12月15日,土地出让合同签署。“如果没有权力下放,从签署入区协议到正式拿到土地,估计需要一年。”这是陈学锋十几年来所见过的“搞定”速度最快的项目。
改革,解决动力不足。美莲广场刚刚拿到济南城市综合体餐饮食品安全管理评比的冠军。其运营部的韩小敏表示,这里面有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功劳。今年,高新区重新构建行政管理体系,实施“大部门制”。其中,市场监管局整合了食药、工商、质监、食安办、物价等五部门的管理职能。“美莲广场有123个业户,以前要和五个部门打交道,有时候都不知道到哪个部门去。现在好了,我们只和市场监管局颖秀市场监管所对接。”
颖秀市场监管所所长刘庆国介绍,改革让每个人都成了“全能战士”。所里有两人负责为美莲广场服务,每次去检查,先看电梯,再到二楼看餐饮,然后检查后厨,最后查看菜价,一趟下来,把物价、质监、食药、工商的活儿全干了,实现无缝隙服务,还不打扰业户,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让业户在轻松的环境里有了创业的动力。
开放的高度
打造“一区两城两谷”,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看齐
高新区有4家国家级孵化器,位于美莲广场附近的迪亚是其中之一。
在迪亚董事长冯玉国眼里,正是高新区“一区两城两谷”的布局,让早已“满员”的迪亚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迪亚在孵企业100多家,大都和生物医药有关。他正发愁这些企业无处可去时,高新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构建“一区两城两谷”发展格局,以临空经济区、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为核心,瞄准全球产业链重点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培育4-5个具有规模效应、高端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生命科学城位于高新东区,迪亚有了好去处,准备在此征地200亩,建设20万平方米孵化产业园。
“一区两城两谷”绝不是凭空想象的“空壳”,而是过往25年的发展和积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高瞻远瞩,是对四大主导产业画龙点睛的战略布局。
高新区共有各类企业21428家,其中“四上”企业总数达到了7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90家,其中过10亿元的22家、过100亿元的4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高新区有上市企业93家,其中主板21家(含创业板1家)、新三板72家;融资租赁企业53家,其中晨鸣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77亿元,在全国外资融资租赁企业中居第一位。
围绕“一区两城两谷”的发展定位,高新区设立了8个专业园区、2个招商服务窗口单位和一个支撑单位。仅前9个月,高新区新增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49%,新增企业户数超过去年全年新增总数,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去年的1.12倍。
“一区两城两谷”、8个专业园区、2个招商服务窗口单位和1个支撑单位,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梯度的开放平台,既有全国视角,也有全球视野。其中,临空经济区主要面对航天航空产业及其衍生行业;智能装备城主要对接欧洲智能制造,尤其是德国工业4.0;生命科学城则瞄准生物医药;创新谷主要承接北京、上海研发资源;智慧谷主抓先进的电子信息。
晶正电子公司总经理胡文说:“我们入驻了综保区,因为这里更多的是为进出口服务。晶正的原料靠进口,成品出口,这里最合适。”而创造了“当年引进、当年落地、当年投产见效”的落地速度的瑞典企业山特维克,则自然而然在智能装备城安家。
站在全国的高度看高新,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高新。对于未来的发展,高新不仅有勃勃雄心,更有开放的心态。下一个五年,高新区将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发展三型经济(智能型、创新型、服务型),实施六大任务(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建设“一区两城两谷”、营造“双创”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增进人民福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全市区域性经济中心的主阵地、金融中心的拓展区、物流中心的主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平台。
战略定位是开放的,8个园区是开放的,人员流动也是开放的。今年6月份,高新区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全员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面引入KPI绩效考核管理。
人员大调动,人心大激荡,人才大激励,人气大爆发。每一个人,都在重新定位自己,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挖掘自己,重新锻造自己。干了20多年工商的刘庆国到了市场监管所,做了十几年窗口接待的贾琳琳冲在了服务业户的第一线。
每一个园区,既有分工,又有竞争;既各有侧重,又共享资源。这是一个开放的战略布局。
百舸争流,百花争艳。
创业的热度
追求人才,平台共享,创新氛围浓厚
在10月12日“2016海外高端智力(外国专家)泉城行”的“专家高新行”分会场上,高新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张维国说:“高新区特别需要人才,需要特殊人才,有特别彻底的改革,还有特优的人才环境。只要你口袋满满的,或者脑袋满满的,我们都欢迎。这里,有好的土壤(环境),好的空气(活力、氛围),好的阳光(政策),好的水分(资本)……”高新区对创业人才的求贤若渴可见一斑。
求贤若渴,更得求贤有招。
作为济南市5150计划引进的第一批专业人才,胡文对高新区的人才政策了如指掌。“2010年,我们成立了晶正电子公司,立即获得200万元资助。这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使投资了。”这些年来,晶正已获得国家各种扶持资金约一亿元。
“当年我们考察了北京、上海、苏州,最后决定在济南高新区创业,主要是四方面原因。一是济南的创业成本低,房价、交通成本、生活费用都不高;二是人才资源丰富,大约70所高校在济南,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三是人才稳定性高;四是高新区一诺千金,政策落实到位,不忽悠。”
为了吸引人才,高新区年初制定出台了《济南高新区聚人才稳增长20条政策措施(试行)》。如今,福利“红包”下发,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荣获100万元人才特殊津贴;华天软件、华芯半导体等企业新引进境外专家年度项目一次性获得120万元项目补贴;部分女性高管享受托育专项补贴……高新区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41人,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创业的氛围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形成。这氛围,包括政策、人才、平台,也包括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浪潮,综合实力位列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第九位、中国自主品牌软件厂商第一位,作为龙头老大自然也影响着他人。将三维软件高价卖到德国的华天软件公司,靠着浪潮资助的两台电脑创业;放弃百万股份“二次创业”的航电中和常务副总经理李洪亮曾在浪潮成长为“最年轻的副总工”……
25年弹指一挥间,高新区已悄然聚集起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浪潮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量子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公共技术平台……众多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都对园区企业免费开放,真正实现平台共享、资源共享。
胡文坦言,作为高新区2万多家企业的一份子,晶正电子不过是一粒种子,刚刚发芽。让他感动的是,这么多年高新区一直在耐心等待,精心浇灌。如今,等待已有收获——晶正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直径达3英寸、厚度只有300-700纳米的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成为全世界唯一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单位。
被耐心等待和浇灌的不只是晶正电子一家。12月19日,高新区正式启动“瞪羚计划”,重点培育和扶持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
精心培育每一颗创业、创新的种子,已成为高新区的一种习惯。12月24日,在齐鲁软件园“聚创客”孵化空间里,来自日照的“工匠”刘禹慷表示,入驻3年来,他每一天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走进来,在免费的工位上完善着创业的梦想。像这样的创客空间,高新区足足有30家。
而在室外,有人正在一条环绕齐鲁软件园的塑胶跑道上小跑着,这是专为创业者铺设的。跑道上的每一步都是起点,每一个阶段都是冲刺。
●总编辑手记
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孙元文
在2016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上,费斯托公司在会场放飞几只“蝴蝶”,让人见识了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和先进。
据了解,费斯托济南公司还造出了蚂蚁机器人,公司负责人曾有些尴尬地面对颇具功利性的提问:“蚂蚁机器人有什么用?”短期看来,的确没什么用。但是这种“暂时没什么用”的创作,却是创新的源泉、创业的根基。自然界是“最好的老师”,一只蚂蚁机器人固然显得“可笑”,但当成千上万的蚂蚁机器人懂得协作配合时,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恐怕就真的来临了。
创新、创业,对于个人来讲,“出名当趁早”,但对于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或者一个园区来说,有时候真的需要等待,耐心地等待。
晶正电子公司的总经理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功利性和公益性的认知颇深。铌酸锂单晶薄膜虽然填补了世界空白,但上下游产业链并不齐全,市场还不红火。“我这是变道换向,和别人不在一条道上,不是同一个方向,但我要做细分市场里的小巨人。感谢高新区的耐心等待。”高新区的等待,是完全公益性的,没有丝毫的急功近利。
等待和包容,于个人是一种大品格,于园区则是一种大格局。在等待中扶持,在等待中培育,整个高新区创业、创新的基因就这样喷薄而出,深入骨髓。
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在高新区,创新的基因无处不在。有人在老鼠身上种出了人皮,有人在量子通讯占据一席之地;齐鲁创新谷孵化器是正六边形的晶格造型,科技感十足;高新区最新发布的视觉识别系统,其造型的想象力来自富勒烯分子,寓意创新、生态和无限可能。玩的都是高科技。
走在高新区的大街上,时时刻刻,都在被身边创业者的朝气蓬勃感染着。抬头看看,超算中心、数创公社、机器人平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创业、创新的气息。
在高新区舜泰广场,聚集着数万名年轻的创业者,他们自觉地排成几条长队等候电梯,让人感觉到他们的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在今年高新区史无前例的全球招聘中,来自德州一开发区的李鑫有幸入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徐群给所有新入职的员工讲课,PPT是徐群自己做的,精美而时尚。“站着讲了整整三个小时,全是干货,一看就是胸中自有雄兵千万。”
千万雄兵何在?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里,在“扩区、放权、改革”的战略格局里,在“一区两城两谷”的产业布局里,在聚人才稳增长的“20条人才新政”里,在一区多园、全员KPI考核的架构里。
金字塔尖的荣耀,离不开坚实基座的支撑。积淀之后,厚积薄发。在全市工作务虚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说,我们过去常讲“弯道超车”,现在要“变道换向”,颠覆式创新。
如今,这创新的基因,就在高新区的骨子里。(来源:舜网-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