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牵引”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始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依然担当着支撑与引领的历史重任。今年以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搭台”,让各类市场主体“唱戏”,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创客等多方协作,各种创新要素精准发力,不断加速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量崛起。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主要发力点是引进大院大所,弥补青岛的研发短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技服务推动经济发展的‘频道’没有换,但发力点转移,更着重于让集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表示,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着力构建“源头供给—转化服务—产业培育”的工作链条,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内生动力,“我们即将迎来科技成果的收获季节。”
聚焦转化,让引进院所科研成果“接地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的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掀起了一股“小高潮”,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四大系”纷纷在青岛谋篇布局,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48家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500人,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00家,与近千家青岛企业合作,技术交易额超过7.7亿元,累计孵化企业121家,注册资本超过15亿元。
毋庸讳言,曾经有一段时间,高校院所存在“重研究、轻转化”的思维习惯,亦因本土中小企业科技投入不大,难以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但这种格局正在慢慢改变。引进院所持续发力,已在岛城形成了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航青岛研究院成立刚满一年,就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建设了8个创新平台,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于今年4月在青岛挂牌,使我市成为全国VR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镇。同时,北航开校史先河,为青岛研究院单列了50个中央事业编制和108个硕士、博士生名额,让高端人才踏踏实实地扎根岛城奉献力量。去年投入使用的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已建立7大公共服务体系,入园企业达到94家,今年上半年即实现产值1亿元,预计年底将达3亿元。而中船重工“7”字头院所相继落户青岛,使原先相对落后的海工装备产业一跃而起,由725研究所“变身”的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拿到了亚洲首个压载水管理系统的全球“通行证”。
“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依靠科技创新,这就是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姜波表示,源头集聚为我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而要让引进院所真正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的科研成果“接地气”,要通过科技服务把创新发展的存量和增量资源挖掘出来。
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起草新的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着力引导本土院所的成果在本地转化,补齐科技成果集成、熟化环节的短板,打通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财政资金也将优先支持青岛企业与本地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和平台。
聚焦企业,“瞪羚计划”助推企业爆发式发展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聚焦企业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
海尔、海信、青啤等青岛知名大企业继续在全国领跑,面向智能制造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汇聚资源。而我市一直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也在发展壮大,“千帆计划”实施两年多,研发投入奖励、高企奖励、国际合作补助、科技金融补偿等八项实施细则全部落地实施,入库企业达1898家。姜波说:“我们此前的努力是让科技型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扬帆出海。如今,是要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即使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有‘一招鲜’,能够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企业。”
在我市,这样的领军企业不胜枚举。
明月海藻集团专注于海藻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近年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明显提高。企业在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化妆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等特色产业板块集聚发力,是我市“蓝高新”的典型代表,其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30%以上,当之无愧地成为海洋生物行业的龙头企业。
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实力最强的三坐标测量机制造企业,拥有超过5000种精密量具量仪,全球化的产品与技术、本地化的研发与制造及区域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使其长期雄踞我国几何量计量市场榜首,俨然是行业内的“小巨人”。
不过,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快速发展的高新企业遇到了新问题。
2013年,在美国学习生活了30多年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周晓光回国创业,入驻高新区青岛市工研院注册成立了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首台全谱可定量飞行时间质谱仪,可实现快速生物分子检测。凭着这项高超的技术,短短几年,公司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4亿元。但目前周晓光遭遇的问题是,在申请相关医疗器械认证时,因为技术过于先进,省内竟没有相对应的检测机构和标准。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处处长石德武告诉记者,我市正在积极调研高新企业新的政策需求,要帮助他们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速度。其中,即将启动的“瞪羚计划”,就是要遴选百余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增长速度快的高新企业,以科技金融等手段给与支持,助推企业爆发式、跳跃式发展,引导瞪羚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牵头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技术创新中心。
聚焦产业,遴选四个产业编制发展路线图
伴随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新企业成长壮大,产业的发展水到渠成。
“全市正在推行‘双百千’工程,科技创新也必然要聚焦产业发展。”姜波说,创新驱动发展在当下的时代命题,就是要让政策精准发力,通过产业支撑,让集聚的创新资源提振经济,实现增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市科技局南下“取经”,借鉴深圳、杭州、武汉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先期遴选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和航空航天四个重点高技术产业,编制完成了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摸清了发展基础,提出了发展重点、布局和目标建议。
据了解,这四个重点产业的培育与统筹调度,既以国家智库研究机构确定的产业方向和领域作为重要参考,符合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规划部署,也突出了我市的既有资源禀赋和基础,是对颠覆性高技术发展前沿的提前研判与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我市去年该产业规模仅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市95家企业完成产值1025.1亿元,占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27.4%。海信集团坚持“技术孵化产业、创新引领市场”的理念,联合青大附院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已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成功实施辅助手术千余例,成为数字医疗产业的领导者。
目前,四个重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路线图已下发各区市作为决策参考。根据路线图,未来五年,我市将重点在生物药品、新型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到2022年该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将继续扮演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角色,以微电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50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则细分为航空发动机、北斗导航等多个子领域,积极推动航空产业园区和航空小镇建设;仪器仪表产业重点围绕通讯、医疗、海洋、安全等领域,建设国家电子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和数字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着力打造国内先进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以四个重点高技术产业为主,我们将加强创新资源集聚,靶向产业升级需求,通过抓好科技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高端人才支撑,推动全市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姜波说。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四系”渠道精准发力,中国电科、中船重工、中车等央企“集团军”已开展“体系化”精准招商,形成了“以所引所、以企引企”的良性循环;青岛首批2个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发展;青能所与中科院产业化最好的研究所大连化物所融合发展,为我市带来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化项目。